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让人们沉浸在一个迷恋和狂热的世界中。故事中,40岁的男子亨伯特(Humbert)对12岁的少女洛丽塔(Lolita)产生了强烈的迷恋,两人维持着一段让人产生厌恶和恶心的关系。同时,小说中也出现了诸多的暗示和影子,让人们反思人类心灵深处的那个暗黑的角落,以及我们面对它的方式。
《洛丽塔》隐藏着双重世界观,小说的主人公亨伯特是一个双面人,他展现出的一面是温柔、绅士,甚至有时还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和责任感。但是,在他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扭曲、卑劣、邪恶的灵魂。亨伯特对洛丽塔的迷恋,不仅仅是他在肉体上对少女的欲望,更是他对纯真的童年与自己衰老、疲惫的生命的无尽渴求。他的欲望既无法被满足,又是危险的、不被社会接受的,因此,他的内心产生了割裂的感觉。他想要反抗社会、反抗自己的良心,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罪恶,这种内心的冲突让他倍感疲惫和绝望。
在这个双重世界观中,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洛丽塔也藏着自己痛苦的本质。洛丽塔无法逃脱被亨伯特迷惑的命运,她被迫成为他性欲的的对象,这种对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摧毁让她变成了一个疯狂的精神病患者。她内心的困惑和痛苦,无法找到言辞的表达,便化作了疯狂、冲动的行为。这为人带来了深刻的教训:无论身处于何种困境,妥善表达内心的想法永远是最好的出路。否则,抑制太久的情感会在某个时刻爆发,像洛丽塔一样精神崩溃、无法自控。
小说中还存在着一种幽暗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人们不愿意面对的一面。在小说中,亨伯特一次又一次地解释自己的行为,并试图让自己的罪恶显得必然性和正当性,他的这种行为反映出了人性的真实和现实。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必须要面对这个世界上的愚昧、黑暗、痛苦和死亡。虽然我们不愿意接受这种事实,但是我们必须要直面它,而不是将其一端掩盖。小说中不美好的场景和心理的展现,反映了这种幽暗的意识形态的实质。
暗示和影子的存在,在小说中升华出了另外一种内涵,取决于读者如何理解和阐释。在书中亨伯特以芭旁的首首古典诗体来写交代自己的心路历程,其中穿插着满是暗示和影子的象征物,如“洛丽塔”的改名、 “女巫派”、“嘴唇”等。这些象征物象征着小说中更深层次的暗示和影子,例如,洛丽塔的改名揭示了他想让自己和洛丽塔之间的关系消失在一片无人问津的死寂之中的渴望。这些暗示和影子的含义,在读者的头脑中截然不同,有的人可能会从中感悟到爱情、生命、死亡等主题,而有些人则可能认为这些象征物不足挂齿,只是一些诗歌体裁的修辞用法。换言之,小说《洛丽塔》的意义并非限定,读者对于这个故事的阐释,不同的读者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总之,《洛丽塔》中的悲剧迷恋隐藏着更深层的双重世界观,这种双重世界观呈现了一个极其痛苦而又黑暗的个体世界,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某些不健康、不可言喻的部分。小说中的暗示和影子在提示我们,人类的本质往往是扭曲而不堪马虎大意,在真正的灵魂深处隐藏着一些我们不愿意去正视并面对的东西。只有在正视了这些东西,我们才有可能摆脱其羁绊,走向自由自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