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他的作品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鲁迅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野草》展现了作者对于现实中荒诞的存在感到无比的失望和绝望,同时也从一个极端痛苦的境地中寻找出人生的可能性和它们的价值。
一、《野草》中的情感撕裂
在《野草》一书中,鲁迅描绘了许多对人类来说非常残酷和荒诞的情形,例如他所描绘的“草之歌”的演绎者克星月披头散发的精神状态。这些情形常常是一种由于现实的残酷和荒诞凸显出来的情感撕裂,因为它们使人们的内在和外在经验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破裂。
这种情感撕裂首先表现在鲁迅对于现实的彻底鄙视上,他认为社会制度和习惯是造成人类奴役和悲剧的根源,所以他常常抨击那些维护这种社会结构的人和力量,例如在“阿Q正传”中所描绘的小娃的父亲和单四嫂。他认为这些人们不仅无法推动社会变革,反而经常成为其维护者和加害者。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人的价值和存在都变得相对了,因为他的劳动和选择都被限制和规定,而他的真实本质则被起床了亵渎和压制。
而这种情感的撕裂还表现在鲁迅对于自我和外部环境的矛盾感上,从《野草》中可以看出,对于许多的人物来说,他们内心充满了忧愁和无助,却又想要表现异于他人的坚强和独立,这样的矛盾感无论是对于个人的身体还是心灵都具有摧毁力。
二、情感重建与对荒诞存在的反抗
但是,《野草》中却给了我们一些反抗的可能性,它表现了一种批判的精神,也展现出了一种社会矛盾和道德信仰的有力渗透。这种反抗究竟表现为什么形式呢?
首先,《野草》中展现了务实的生命态度,它强调了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中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现实中尽最大的努力去追求个人和社会的最大化利益。这种态度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对于荒诞存在的追求,它注重现实和人性的尊重,强调尽可能地摆脱束缚和限制,以普遍的视角思考社会问题和个人价值,从而找到反抗现实的方法。
其次,《野草》中的反抗还表现在对于荒诞的美学探索上,鲁迅认为荒诞是现实中的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是它也应该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在荒诞的世界里,人们不再受到现实的限制和束缚,可以寻找内在存在的真正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这种美学反抗,就是一种对于现实中不幸和苦难的超越,一种自我解放,从而让《野草》中的角色逃过现实的旋涡,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生命点和生命的价值。
三、总结
《野草》是对于人类存在的荒诞进行的一种强有力的批判,它表现了人类自身的无力和无期待的绝望,但同时也反映出了对于这种绝望现实的生存意识和反抗态度。正如鲁迅所说,“我不要假借什么理由去死,我还要活着。 ”生活是一种艰难和复杂的存在,但是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找反抗和改变的方式,这是所有人类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