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名著网 名著解读 暴雨将至中生命的轮回与宿命的追寻:暴雨将至的后现代性和新历史主义解读

暴雨将至中生命的轮回与宿命的追寻:暴雨将至的后现代性和新历史主义解读

《暴雨将至》是鲍勃·迪伦1965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剖析了一个在暴雨中逃亡的人的内心纷乱与宿命的追寻。这首歌曲在美国民谣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复杂的主题和意象,可视为后现代派和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典型代表,引起广泛的文论争议。

s34189518.jpg

首先,从后现代派的理论观点看,《暴雨将至》呈现了一种混乱、不确定的世界观,这里面的人物关系和事件也混乱不清。歌曲中所述的场景是一个灰暗的城市,黑暗、疾病和贫困都与之相伴,这种城市也代表了一个从古典及现代文明走向崩溃的时代。歌曲的主角为一个流浪者,他的命运起伏不定,内心充满不安,有时看到的是渴望自由的希望,而有时也会觉得生命如同发条时钟般运行,被各种约束牵引:生存资格、神秘的横祸和精神的绝望。这一混杂、异化、碎片化的状态,也是后现代思维中的典型特点之一。

677999a53d4b435a961630ee01a5c7c9.jpeg

其次,《暴雨将至》也是新历史主义的典型代表。新历史主义的思潮强调历史的流变伴随着权力、文化、社会建构和再建构;而《暴雨将至》正是以历史和权力为主旨的。歌曲中出现了各类历史的、文化的符号和意象,包括石柱、神殿、黑色乌鸦、雨滴等。这些符号和意象不仅代表了文化积淀,同时也是政治和历史权力的象征。例如,歌词中提到渐行渐远的神殿,究竟指的是古希腊的神殿、基督教教堂或政治集权的象征?每个听众都可以给出不同的解释,并由此探讨历史和文化、道德和建制的相互制约关系。

而后现代性与新历史主义两种理论在本首歌曲中的表现方式,则是一种由历史影响现代的宿命感。歌曲中透露出的虚空和孤独,都源于人类的本真,与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历史对人的生命轨迹具有影响和指导作用,在历史的纷扰中,个人的生命与命运也随之打上了难以割舍的印记。与此同时,个人的行为和抉择,也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和贡献。因此,个人和历史的交错应成为生命轮回与宿命追寻的标志。

s29441649.jpg

综上所述,《暴雨将至》是一首高度充满后现代派和新历史主义理论精髓的民谣。歌曲以一个流浪者的命运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符号和意象,表达了现代世界的混乱、不确定和宿命感,同时也呈现了历史、权力和文化的微妙关系。在这里面,生命轮回、宿命追寻,都成为歌词中的主旨。因其深层次的主题和意象,这首歌曲也早已不仅是歌曲,而是一种思想,一种思想也一直影响着现代人。

返回顶部